为了更好投资新能源赛道,我买了两台零跑汽车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4-09-22 09:13:27

大家好,我是刘轰轰

首先是宁王在磷酸铁锂电池的装车量上,被比亚迪超过了:

这条新闻要再结合另一个新闻看: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提出,中大型电化学储能电站不得选用三元锂电池、钠硫电池,不宜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选用梯次利用动力电池时,应进行一致性筛选并结合溯源数据进行安全评估。

目前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官方的表态是2023年实现产业化,再考虑到宁王的钠电池产能也需要爬坡,也就意味着目前唯一的选手只有磷酸铁锂了,而目前磷酸铁锂虽然也是供不应求,所以其实对那些出售高品质磷酸铁锂的龙头影响不大。

那对哪条产业有影响呢?我认为是后续低成本的磷酸铁锂大军——比如那群钛白粉企业,它们最开始生产的产品,从品控和性能上或许无法让主机厂满意,但只要价格便宜,那么用在储能领域还是非常合适的,也就是说这些磷酸铁锂的后来者的业绩,可能就有了“兜底”。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下我的提车作业:

在之前的分享的文章里,我好几次提到过我有一台零跑T03,同时也提到过我下定了一台零跑C11,现在经历了1年7个月的等待后,终于把性能版的零跑C11提回家了,这是提车后回到家拍的照片:

零跑之前我的文章里提过,是一个非常“抠门”的车企,老板朱江明原来是做安防器材的,安防器材是一个TO B的市场,B端市场和面向消费者的C端市场最大的不同之处有两点:

所以主攻B端市场的企业一般并不会投广告,也不会做一些噱头营销,而是会把这部分的费用尽可能节省出来给到产品上,所以我提车没有仪式也没有礼品,因为这些附加的价值都让零跑做到产品本身的配置上去了。

具体的配置就不多说了,毕竟大家在网上都能查到。

我算是国内较早一批买新能源车的,那时候新能源车还都得上和燃油车一样的蓝色牌照,最早2017年的时候买了一台奇瑞小蚂蚁,是当时市面上自主品牌的车里唯一一台源生纯电平台开发的车(不是油改电)。

我连买两台零跑并不是因为我是零跑的死忠粉,而是买这两台车的时候,我都认真对比过其它竞品,经过研究和对比之后,T03和C11分别是当时我认为最合适的车型。

T03买的时候是20款最早一批,那时候明显感觉到小蚂蚁的150KM续航完全不够用了,刚上市的时候T03的定位非常厉害:

在所有的A00级车里,它是唯一一个拥有ACC全速域自适应巡航、自动大灯、人脸识别、语音交互、自动驻车(AUTOHOLD)、后视镜加热、自动泊车等等低配合资车都没有的功能,这些功能7.58万的顶配车上就有,甚至当时同价位车型(欧拉黑白猫、奇瑞小蚂蚁)续航最多350KM时候,T03有403KM的续航。

这意味着哪怕T03电耗偏高一点,我就当它只有350KM续航性价比也比同价位高出不少,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性价比爆炸。

C11则是21年1月1日发布的当天我就交了20000块钱的订金,因为当时也和市场上的所有车型做了对比。

对比的结果是,我不知道零跑到底如何把车价打的那么低,也有认识的媒体老师言之凿凿说C11卖这个价肯定亏钱,当时考虑到20000随时可退,所以本着“投资未来”的思路,就交了钱等产品上市后再做最终的决定。

T03价格便宜万一暴雷了也不心疼,我之所以敢下单预定20万的零跑C11车型,是因为当时家里父母是做安防工程的,耳濡目染我对零跑背后的大华这个名字就比较熟悉。

大华是一个上了美国制裁名单的安防巨头,且创始人朱江明在大华创业的时候作为技术负责人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当时我判断零跑是认真造车,背靠大华也不缺钱,暴雷的可能性很低,就下了订单。

我订车早,官方有2万抵4万的折扣,再加上选装包当时只要10000元,老车主增购优惠2000元,所以当初没涨价之前19.98万的C11性能版,加上1万选装后,我实际上是18.78万落地的。

当然,早期订单原本也可以转让了赚几万块钱,真正促使我提车的是,一年多过去后,C11仍然是市面上你能买到的,具备长期OTA潜力的性价比最高的中型纯电SUV。

所谓长期OTA潜力,是指这家企业对待软件上的投入得足够重视,能够时不时地更新一些新功能,OTA本身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用车的体验,另一方面对我而言既然要投资新能源赛道,那么成为其中的用户(尤其是智能化汽车)才能更好的了解产业格局和用户的痛点。

蔚来小鹏也可以买,但价格高于C11,我更愿意把省出来的资金投入二级市场赚新能源赛道上涨的钱。

为了更容易让大家理解我的思考角度,举个反面例子:

另一个性价比之王极氪001我从来没考虑过,因为更早之前吉利推出的几何A的时候我就开始关注,当时官方说过几何A具备OTA能力,但实际上经过我跟几个几何A的车主沟通,他们说OTA次数屈指可数,也没有特别大的更新。这样极氪虽然车很不错,但确实没办法满足长期深度理解“智能汽车”这一点需求。

零跑作为新势力,没有软件供应商的桎梏,所以我相信这家车企可以像蔚小理一样,让我的C11常用常新。

能耗方面,由于我提的是双电机总共400KW功率的性能版车型,所以能耗会偏高一些。

目前实测北京市区上下班11-13公里左右大概是18-20KWH/100KM,官方目前是把所有C11都放一起排名的,导致我的排名很低。

按照20KWH/100KM来算,夏天这台C11在我手上真实的续航里程有90KWH/20KWH/100KM*100=450KM,81%的续航实现率基本上是主流车的正常水准。冬天还没到,到时候也会深度测试体验下分享给大家。

这2400多公里中,我还跑了一次长途,从北京到河北保定下面的阜平县,全程大概是261公里,一路上我为了节省时间,以及想了解这台车在最真实使用场景下的续航水平,采取了尽可能贴着高速的限速跑(120KM/H)的方式。最终到达目的地后显示平均能耗为25.1KWH/100KM,也就是说如果夏天跑长途高速,C11差不多可以有360KM的实际续航,考虑到充电时间,差不多可以每跑200-240KM左右充一次电(跑2个小时,充30分钟),这样人不至于疲劳,充电效率是也最高的。

充电环节去程没有测试,满电(550KM)出发到目的地还剩141KM,在当地和返程路上充了电,充电的结果给了我特别大的惊喜——C11在国网充电桩上最高功率可以跑到100KW!(有车主告诉我说最高有人跑到过130KW的充电功率)

这并不是一瞬间的功率,而是在35%-45%的阶段可以保持,之后的45%-70%阶段会掉到80KW(依然很快),最终70%-80%阶段的功率也有60KW,最终我们用了31分钟从大概35%充到了80%,要知道开2个小时路程后上个厕所,闭着眼睛休息下喝口水,甚至吃点东西,也差不多这个时间了。这意味着开C11跑长途,只要充电桩没问题完全不用担心补能效率了。

要知道的是我那台2020款的T03虽然配置很高,但在充电功能上零跑其实砍了成本,20款的T03慢充只有3.5KW功率,快充基本上功率会在20-30KW,所以虽然有403KM续航,但要跑长途补能效率并不高。

提车的时候还挺担心C11也会在这种小细节上砍成本,但实际上C11在充电方面做的非常到位。

返程由于是从高海拔地区(五台山附近)开往低海拔地区(北京),所以能耗会低一些,在尽可能顶着限速(120KM/H)开的情况下,最终跑出了22.9KWH/100KM的能耗。

说实话长途高速的能耗看似很高,但我其实是非常满意的,因为和平时市区代步相比能耗只提高了2-3KWH/100KM。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目前C11的能耗还有提升空间,考虑到零跑电机是自研、自造的油冷电机,我相信后续OTA中零跑的工程师能继续优化C11的能耗。

说完了三电,接下来该说配置了:

众所周知C11的细节配置很高,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毕竟每个人对配置的需求是不同的。

实际体验下来我认为有一些配置其实还可以再优化,比如可开启的天窗可以换成全景天幕进一步节省成本(遮阳帘还是要有),可开启天窗省下来的钱可以给到副驾座椅增加升高降低功能,这样副驾会更舒服不少。

手机的无线充电面板实际测试发现和我的IPHONE SE2不太兼容,放上去一会儿就发热,充不进去电了,不知道后续OTA能否解决。

车机体验方面,目前还没来得及体验用车上的三联屏看电影,但效果上而言应该是不错的。

最近官方推出了一个“备车”的功能,让用户可以在APP上选择一个时间,让车提前把空调、座椅、导航准备好,这个功能比较合适上下班的场景用。

还有一个比较赞的功能是可以直接用手机控制4个车窗下降一点点来让车通风换气,可以通风避免在阳光暴晒下车内温度过高。

语音交互方面感觉C11目前不如T03好用,具体的感受是识别成功率还不够高,之前开T03的时候我基本都直接用语音说目的地,到了C11有时候,会发现识别率有时候差点意思,不知道是不是切换供应商导致的问题,总之更倾向于点击历史记录里的地址来导航了,不过我相信这个细节会在后续的OTA中逐步完善。

自动驾驶方面的配置也是我选择C11的原因——和大多数车企选择用英伟达的ADAS芯片不同,零跑选择在阿里平头哥玄铁C860这块芯片的基础上进行了自研,成果就是车上的凌芯01芯片,算力8.4TOPS在如今的动辄200-300TOPS来看似乎根本没法看,但考虑到蔚来凭借2.5TOPS算力的MOBILEYE EYEQ4芯片就做到了NOP功能(领航辅助驾驶),我认为零跑后续至少可以做到同样水平的体验,那就足够了。

唯一担心的是零跑的工程师数量是否足够支撑它在1-2年内把领航辅助功能做出来。

其他功能方面,比如220V放电枪车里带了,但还没来得及体验,后续计划出去野炊的时候用一下,到时候会给各位一个进一步的使用体验参考。

总结:C11这一个月2400多公里体验下来,总体非常满意,基本符合了我对它的预期——以18.78万的价格,获得了一台尺寸和接近40万的特斯拉MODEL Y相当,配置相差的不是很多,性能相差不多的中型SUV。

车的质量OK,没遇到什么毛病,底盘调教也还可以,而那些让人不太满意的细节基本上都是软件上的问题,后续可以通过OTA来解决/优化。

当然最重要的是,比起小鹏P5性价比更高,比起小鹏P7、蔚来ES6来说省下来的钱可以用于投资了。毕竟后面还有很多100%确定性的技术还没落到大部分车上,比如SIC,比如800V高压,比如碳硅负极,比如固态电池......我肯定是选择先投资赛道赚钱了。

PS:有个朋友看了这篇文章后问我:OTA未来潜力比扎实的基本功还要重要嘛?

我的回答是:扎实的基本功=试驾的时候就知道了可不可以接受,但产品上很多能不能更好用的细节是扎实基本功改不了的,OTA可以。

我的回答是:对于经常用的功能,后台会有大数据来确认,到时候在UI设计和语音触发上进行大量优化就可以了,其实现在我开小鹏P7的时候,空调导航从来都用语音解决。

这也是汽车一定会走向智能化的一个底层逻辑。

我就知道你“在看”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