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怀抱赤子之心,奉献报国;他们,甘守三尺讲台,精勤育人;他们,一生追寻理想,执着守护;他们,点燃生命之光,温暖世界……因为他们,2017更加温暖;因为他们,2017更加闪耀!
今天,让我们一起凝望这些带给我们温暖与感动的面孔……
01
黄大年
心有大我
山一样的巍峨
7年前,大雪纷飞的平安夜,一位国际知名学者从英国剑桥飞回祖国怀抱。他悄然踏进吉林大学地质宫,脚步声却震惊了整个世界。有外国媒体报道称:他的回国,让某国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他就是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当今中国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
“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高度评价他的突出贡献和崇高精神。
心有大我,让他的行止有了山的巍峨;至诚报国,让他的胸怀有了海的辽阔。他以战略科学家的气魄,为国家地球深部探测技术运筹帷幄;他以教育家的身姿,为培养学生尽心尽责;他似一朵浪花撞击着梦想的礁石,又像炽热的熔岩冲出地壳,奔涌燃烧,光芒四射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02
钟 扬
一粒种子造福万千苍生
2017年9月25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30余年从教、16年援藏、10年引种红树……钟扬的名字总是和植物联系在一起。他把自己比作裸子植物,像松柏,在艰苦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植物才有韧性,生长得慢却刚直虬劲。他践行着这样的信念,把生命最宝贵的时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他播种未来,为国家挺起科学的脊梁;他燃尽生命,为社会留下不朽的温度。钟扬尽管走了,但他留下的种子将会给这个地球孕育无数新的生命。
03
申泮文
爱国是心灵深处的
“化学反应”
他是当代无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在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创下多项“第一”。,堪称我国最高产的化学家。他就是南开大学教授申泮文。
他投身化学教育事业70余年,90多岁时仍给本科生讲课,不少学生听过他的课后,真正爱上了化学。今年7月,这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巨匠,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祖国和化学事业,留给世界一片芳华。
他说:“如果从科学家和教育家两个身份中选择,我宁愿做一名教育家。”
| 相关链接:申泮文:用一生去诠释“公能”情怀
04
崔 崑
节俭一生却撒播大爱
92岁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崔崑,被誉为“钢铁院士”。他一生矢志于祖国钢铁材料事业,研究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为我国特殊钢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一生勤勉:81岁时,以6年之力,在电脑前独自敲打而写成我国首部全面系统介绍特殊钢的百科全书——《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
他一生节俭:一件衬衣可以穿30年,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却非常大方。2013年,他和夫人朱慧楠将全部积蓄420万元捐出,设立“勤奋励志助学金”,每年资助45名本科生,每人8000元。
崔崑说,“教师是荣幸、愉快、崇高的职业。不断追求新知,不断培养新人,这一辈子,我过得很值,也感到欣慰。”
| 相关链接:微言夜读 | 一颗高贵的心,终将点亮世界
05
卢永根
毕生积蓄
捐献给教育事业
,在水稻遗传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他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新学术观点,对水稻育种实践产生了重要作用。近5年,卢永根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
他“家徒四壁”,却在重病之时捐赠了毕生积蓄880万设立教育基金;他为科研奉献了一切,却对自己和家人从不搞特殊;他是院士、是校长,但自己的定位是首先要做一名好党员。他说“党培养了我”,他也将一切都献给了国家!
在卢永根办公桌上的一个笔记本扉页,写着他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 相关链接:微言夜读 | 今晚,向一颗纯粹的心致敬
06
潘文石
荒野中的生命守护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潘文石,如今已是80岁高龄,依然坚守荒野,在大自然中继续寻找生态文明的最真答案。他曾经在秦岭深处跟踪研究野生大熊猫17年,直接推动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他于花甲之年重新“创业”,一头钻到广西弄官山研究白头叶猴;他亲身实践,破解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难题,留住了北部湾中华白海豚洁净的家。
36年来,潘文石以荒野为家,实践着他作为一名生物学家的理想与信仰,并感召着一代代年轻人投身到野生动物的调查与保护之中。
| 相关链接: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生物学家潘文石:三十六年荒野人生
07
陈莹丽
为学生上完最后一课
陈莹丽是一位来自乐清的90后乡村女教师,2017年3月底,她被意外查出罹患肝癌晚期,生命进入了倒计时。在回家休养还是带完这一届毕业生的难题面前,她选择了隐瞒病情坚持回校为学生上课。她强忍癌症剧痛,辗转60公里路、耗费2个小时,只为给学生上一堂45分钟的课,让毕业班的孩子顺利迎接中考。直到中考前夕,她为孩子们上完最后一节课后,倒在了病床上。她将生命最后的时光,奉献给了她最爱的讲台和学生。
“生命活得有尊严,才是对生命的最好态度。”——这既是陈莹丽面对生死的态度,也是一个“90后”的人生宣言。
| 相关链接:假若天堂有老师,那一定是你的模样!
08
胡吉伟班
点燃一盏灯
照亮一群人
16年前,年仅19岁的华中科技大学学生胡吉伟为救一名落水小学生不幸牺牲。16年间——6届,192名学生——英雄虽已逝去,但他用生命诠释的奉献、责任、担当以及德行与信仰,仍在校园里、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胡吉伟班”中,生生不息。
在华中科技大学,“胡吉伟班”是有名的英模班,它不是一个固定的班级,而是每隔三年,在经济学院二年级本科班中创建评选而出。以德为先,团结互助,德才兼备,实践报国,成为“胡吉伟班”最鲜明的精神气质。
09
魏 祥
身残志坚,自强不息
身患重度残疾的19岁甘肃考生魏祥,今年以648分的优异成绩报考清华大学,并请求学校能提供一间宿舍让母亲一同前往完成学业。
清华招办通过微信公众号回信魏祥,表示将提供足够多的支持,不会错过任何一位优秀学子,并勉励学子们: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