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天眼” 织密“地网”
去年以来,、、省政府的工作要求,把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作为最重要、,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
在这一过程中,张掖市着眼全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修复与保护,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监测等多种手段,,初步形成了“天上看、空中探、,有力提升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齐兴福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 打造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
经过一年多的整治,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而这些变化,也被一套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平台时刻记录着。
这套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平台,,即正在建设的张掖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平台。
这个俗称“天眼”的监测平台,依托我国发射的高分系列卫星,能够让生态大环境的变化以图片的形式,更加直观地展现出来,、智能化水平。
“天眼”监测平台的终端,设在张掖市环保局。平台的首页,设置有轨道预报、遥感监测统计、卫星监测、生态监测、环保监测等多项内容。
点开“卫星监测”下的“整改监测”项,。
打开七一冰川接待站页面,只见上面详细记录着这一整改点的位置、现状、变化描述等内容。通过“变化描述”可以看到,整改前,这个接待站有多处建筑和附属设施。而随后打开的实时监控画面显示,接待站的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均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平整的土地,生态正在修复。
除了能对祁连山实施全方位监测外,“天眼”平台还能通过环保监测项目,监测张掖市区及各县区重要部位的环境状态变化。目前,该功能项目已将包括此前因违法排污被媒体曝光的巨龙铁合金厂在内的8家企业纳入实时监控。通过巨龙铁合金厂的实时画面和监控数据,记者直观地了解到,企业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我们在这些企业的排污口都安装了监控设备,,执法人员通过平台就能对其进行监督检查,也可以对以前某一个时段的情况进行查询。”张掖市环保局副调研员韩多钢说。
此外,张掖市还把空中无人机巡查和地面人员执法监察相结合,,保证了对辖区生态环境全覆盖、立体化、高精度的监控。
,实现了‘天上看、空中探、地面查’的结合,、面广、人少、力量弱的矛盾,切实增强了全市生态环境综合管控能力。”张掖市环境监察支队副支队长邓军德说。
完善科技监控手段
水利水电项目是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的重点,而生态流量下泄问题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生态流量是水电站在运营中必须要保证的河道生态用水的最低量。在整改前,祁连山张掖段的水电站生态流量的管理很不规范。目前,除关闭退出外,实验区内允许保留的17个引水式电站都已经建起了科学有效的生态流量下泄保障措施。
在去年的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中,记者曾多次前往黑河沿线的这些水电项目进行采访。为保证生态流量下泄,所有水电企业均对溢洪道的闸门进行了改造处理——在闸门下面间隔安装了多个相同高度的金属垫块,从而保证了24小时持续放水。同时,还在每个生态水闸门处安装了视频监控,所有实时的动态数据第一时间同步传输到张掖市祁连山保护区水电站生态流量市级监控平台。
4月18日,记者在张掖市水务局看到,工作人员正利用市级监控平台对各水电站的生态流量下泄数据进行在线监控。“每个水电站都有核定的主汛期、枯水期的最低生态流量,如果实时生态流量低于标准,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工作人员介绍道。
目前,这一平台已经具备了生态流量在线监控、、流量达标预警监测等7项功能。除了对保护区内的17座水电站进行监控外,还接入了保护区外52座水电站的引水流量实时监测数据。
此外,张掖市还启动了水生态保护监控信息平台和河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这个大平台建成后,不仅可以把先期建成的水电站市级监控平台纳入其中,还能覆盖全市范围内的主要河流、水库、渠道等,。
建设“智慧祁连山” 保护生态安全屏障
眼下,祁连山迎来了平静的时期。如何对这里的生态环境实施进一步的修复与保护,显得尤为迫切。为此,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运用高科技手段,加紧建设“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
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通过应用野外视频监控、无人机以及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等多种先进技术与全体管护人员手持智能终端相结合,实现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科学化、智慧化、现代化。
记者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资源“一张图”数据库、林火视频监控、巡护监控等6项内容。
保护区资源“一张图”数据库是应用平台的核心,它采用“空、天、地”一体化多种手段,获取、更新保护区内的数据资源。高空数据采集,也是依托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甘肃数据与应用中心,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每半年生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全区域监测数据。同时,利用6架无人机航飞作为补充数据源,进行局部调查与监测。在地面上,采用智能巡护终端与人工核查相结合,实施近距离地面监测。
采访中,记者来到了祁连山保护区西水林场观台自然资源管理站,跟随管护员刘建堂、李明二人进山巡护。出发时,刘建堂打开手持智能巡护终端设备,选择巡护路线并填写相关信息,然后上传应用平台。
沿着巡护路线向前行进约两公里,我们来到了观台苗圃。在这里,两位管护员选取不同的角度对周围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拍照,配以简单的文字描述后,点击发送。“一般情况下,应用平台能实时收到相关信息,但有时候进入深山林区,设备信号受限,只能回到管理站再发送。”刘建堂说。
巡护往返途中,两位管护员多次利用手持终端设备向应用平台发送采集到的信息,并对沿线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应用平台在接收这些数据后,由专业人员实时进行对比分析,并储存备用。
随后,记者来到了位于大野口水库附近的一处林火视频监控瞭望塔下面。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廖空太告诉记者,这个瞭望塔的前端监控设备采用国际先进的非制冷连续变焦热成像技术,既能大范围扫描火情探测告警,又能近距离放大火况观察监控。目前,智慧祁连山大数据应用平台共设计了53套这样的监控系统,架设在重点监控的区域,监控面积约25万公顷,基本覆盖了保护区重点火险区域,,。
据介绍,张掖市还集成现有的环保专业信息化系统平台,努力构建全市生态环境监测“一库八网三平台”,包括“生态环境数据平台”即“一库”;“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网络、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网络、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网络、声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网络、、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网络、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源监测数据网络、城市重点区域监控数据网络”即“八网”;“祁连山和黑河湿地生态环境本底评估与动态监测平台、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项目监控平台和智慧环保平台”即“三平台”。通过实施一系列科技“组合拳”,为张掖市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生态安全分析、生态预警和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持。
张掖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一年来,张掖市集合多部门力量、整合多平台资源,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积极构建天地一体、上下协同、,,防范和化解生态风险,实现对全市生态环境的有效科学管理。下一步,张掖市将把相关监控平台统一接入智慧城市网络,多方面提升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