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改变教育
1996年9月,上海复旦万科实验学校第一届开学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就为这所学校题字并揭牌。由上海万科房地产公司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合作开设的复旦万科实验学校,从一开始就衔玉而生。尽管如今上海民办学校数量与日俱增,这所九年制国际化学校依然一位难求,吸引着1200多名来自上海和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包含100多门学科的VIP课程体系,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成长支持。
文 | 王永倩
编 | 罗歆媛
近日,复旦万科实验学校的校长金悦接受了顶思记者的专访,谈谈这所有着20多年发展历史的民办学校,如何与时俱进、保持教学创新的动力与队形!
金悦,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二十余年,曾获得省市级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园丁奖、个人一等功;区级“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尖兵”、“中青年骨干教师”“语文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项或发表。
“现在的孩子,以后将面临的是知识急速更新、合作与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我们不断关注时代变化和学科的最新发展,不断进行课程创新,目的就是为孩子们打下基础,培养孩子们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比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国际交流礼仪、探究实践、思维判断、领导力、决策力等等。”金悦校长说道。
在金校长眼中,课程创新可以是整体课堂的变革、也可以是局部的改进,其形式可能表现得比较明显,也可能是潜移默化的。但是,它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原则,那就是为了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激发更有效的学习行为,一定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能力。
VIP课程体系
“把每一个孩子当作最重要的人来培养”是复旦万科VIP课程核心理念。
在上海市民办复旦万科实验学校,有三大课程模块,分别是A类课程(A班)、B类课程(B班)、C类课程(C班)。
基于前期实践,复旦万科整合了学校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类课程,最终开发形成了围绕“学习者”为主体的“VIP课程体系”。该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推进,均围绕着学生素养这一核心进行。
V-课程
即Variety课程,是部分学习者参加的课程,针对学生不同兴趣爱好而设立,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拓展类、探究类校本课程、各种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涵盖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七个课程领域;旨在促进学习者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学习者应用实践、解析探究的能力。
I-课程
即I-program课程,针对特定学习者提供,是根据学习者的特殊性,由家、校、生共同协商制定的点对点课程。旨在强调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人,重视学习者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尊重学习者的个性,是为学习者更好的发展设置的个别化课程,使学习者能发现自我,培养自信,完善自我。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分为“I-improve 我进步课程”、“I-illustrious我闪亮课程”、“I-interest我爱好课程”和“I-identify我识别课程”。
胡腾同学,是复旦万科实验学校的一名学生,在高尔夫运动方面也有着很高的天赋。她从4岁就开始接触高尔夫,今年已经是她练习高尔夫的第9个年头了。六年级初,家长和学校沟通,希望可以平衡高尔夫练习与孩子正常的学习和学校生活。
于是,由学校科研发展中心牵头,经过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多次商讨,为胡腾同学定制了个人I课程课表。I课程运行两年下来,胡腾同学的学业情况较为稳定,高尔夫竞技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胡腾同学
P-课程
即Primary课程,也涵盖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七个基础课程领域,是所有学习者都要参加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价值观。
VIP课程确保学生在扎实的学科基础之上,实现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鲜明地诠释了上海市民办复旦万科实验学校“一切为了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的办学宗旨,也体现了 “把每一个学生当作最重要的人去培养”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文化。重点突出了以下三大特点:
个性化—在VIP课程框架下,学习者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聚焦点,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根据兴趣特长、学业需求选择相应的选修课,最大程度地实现全面发展;
精致化—注重全人教育,人文学科强调体验参与、数理学科重视思维拓展;
多元化—学校拥有完备的双语课程、中外教配合默契、开展东西文化交融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优质的国际化学习体验。
以下根据采访内容整理
Q:顶思
A:金悦
Q:您认为什么是课程创新?
A:课程创新可能是整体课堂的变革、也可能是局部的改进;课堂创新的形式可能表现的比较明显,也可能是潜移默化的。
比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课程,以主题活动贯穿课程内外,强调丰富的体验、广泛的参与、充分的互动;如我们的健康与幸福课程、礼仪课程,就是在《道德与法治》基础上整合各类学习资源,充分强调学生在课程中的体验与参与,这就是一种课程创新。
又比如说,如果从隐性课程的角度,校园里所有的墙面都是可能成为课程平台,所有的空间都是课程场景,这种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们校园里有一面艺术作品墙,供孩子们在课外闲暇时驻足学习、了解、观赏,其实本身也是一种课程创新。
课程创新的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目标也各有侧重,但有一个统一的原则,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能力。我们学校的VIP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推进,均围绕着学生素养这一核心进行。课程创新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学生更加和谐健康地成长。
Q:学校提供了哪些创新课程?
A:复旦万科的课程创新,涵盖学校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如课堂实施管理方面,我们的V课程,也就是选修课,有很多课程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选修,采取“走班制”的方式进行。一个课堂中,可能同时出现六、七、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可以互相了解、充分交流、讨论问题,孩子们很乐于参与这样的课程。
又如技术手段方面,复旦万科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起步较早。目前,电子书包、智能题库、电子白板等技术手段已经在中小学各个学科得以运用。
比如,在一节英语 “数字化实景课堂”上,学生们可以手持iPad,在模拟场景中一层层“游览”上海科技馆;科技馆全程用英文有声介绍,学生遇到不懂的单词,利用电子平台的查词功能,迅速解决阅读中的生词问题;学生自主阅读后,在平板电脑上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向大家介绍各个场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单词、阅读、口语、思维方式都在这场“实景游览”中得到锻炼,全程自主投入、兴趣高昂,教师只是创新课程中的引路者,学生则是这场实景课堂中的主体。新技术的投入,能够实现更广泛的师生互动、更便捷的资源共享、更及时的学习反馈,这是课程创新的一大空间。
Q:学校对于课程创新有什么制度支持吗?
A:一直以来,复旦万科都把课程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引擎”,在各项工作上保证课程创新顺利开展实施。如,我们制定“特色课程教师制度”,对在课程开发上有成果、有成效、有特色的教师,从经费、待遇、考核等各方面予以保障支持。
又如,学校组织多次关于课程开发的校本研修培训,涉及诸多课程发展的“热点话题”,整体提升全体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所以我们自主研发了很多创新课程,如《国学》《健康与幸福》校本课程、《科学与生活》《世界文化》双语课程、体育艺术类特色课程等等。
当然,我们会定期邀请教育专家、教研员等进行指导,要求教师们成立专题项目组,开展课程研发活动,课程研发经历“研究——实践——完善——推广”各个环节,形成比较完善的校本课程。
并且也有外聘专业教师的课程,比如“管乐团”、“京韵表演”、“围棋”、“小提琴”等,以及和教育机构合作的课程,如V-课程中“神奇科学堂”、“机器人”、“陶艺”课程。有专业的教师团队,配合我们的教师共同授课,为孩子们带去丰富的课程体验。
Q:课程创新在学校主要由谁来推动?
A:课程创新一定需要学校各个主体、各方共同努力实现。从校长、管理者的课程领导意识、到学科主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研组长的学科课程发展观、再到教师们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缺一不可。
课程创新可以由校长和教研组长把握核心主旨、也就是课程改革要实现的大方向,在与有关教师共同商议后,设计和确认课程创新的内容形式;也可以是任课教师在发现问题后,或者说,发现课程创新的空间后,进行自主的课程创新实践。如果一定要说谁来推动的话,那就是“问题”推动,课程创新的背后,是为了解决问题、改善现状、适应未来。
一般来说,我们是由校长、分管领导和教研组长负责课程的管理和推进、各项工作的监督落实执行情况;相关教师负责对课程开发的内容设计、实施评价、反馈调整。如我校校本课程《健康与幸福》,在创新方案制定后,由语文教研组长牵头、组织相关语文教师共同设计研发、并进行第一轮课程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对创新课程进行不断的修改完善,制定出更加标准的实施方案,逐步推广至各个年级。
Q:如何确保各方对课程创新的理解和支持?
A:我们在学校工作的各个重要场合,如全教大会、校园开放日、家校联谊会等,都会向所有教师、学生和家长介绍学校的课程特色,尤其是创新课程的方案、内容和开设情况,听取教师、家长们的意见。在每学期的学科课程调研时,学生们也可以进行留言建议;学校将综合所有意见,进行相关课程的丰富和调整。
为了让家长们对学校课程有更深刻的体验,我们每学期会有开放日活动,请家长参观校园、走进课堂。另外,我们还尝试邀请有相关资质的家长,为学生们开设选修课,比如我们在小学部开设了绘本课《故事妈妈》,就是由一位家长开设,她和教师们进行选修课申报一样,列明具体的课程计划、内容、开展方式等,经过正常的课程管理审核通过,予以开设。我们还邀请家长们开设专题式讲座,更加丰富学校的课程文化。
由家长亲自参与课程创新,学校课程革新更有说服力、更有认同感。例如我们的点对点的I-课程,就是一种极其个性化的创新课程,每学期由家长、学校、学生根据学习者的特殊性共同讨论制定,涉及学生的发展目标、I-课程实施细则等等,学校I-课程负责人和班主任负责跟进、各科教师、家长共同参与,为孩子的个性特长发展创设空间。
Q:学校对于课程创新的效果如何进行评估?
A:学校除市、区统考的国家课程外,其他所有课程的评价,都注重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表现性评价,避免对学生表现的简单量化。尤其针对课程创新的效果,学校更加注重课堂互动、启发式问题和开放式作业,包括对学生提问和问答的评价,对学生作业的发展性评价。
此外,学校课程管理小组会结合创新课程的实施,组织学生作品展示活动,包括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课程的学生成品,并配上学生介绍和作品简介,向全校师生展示,作为结果性评价的一个方面。另外,还设置过程性展示,包括课程授课的照片和视频,以及学校微信平台上的课程展示,作为课程评价的途径之一。
如针对创新课程最为集中的V课程(校本选修课)评价,学校还开发了专门的选课评价系统。任课教师每次上课可以在线进行出勤情况考核,学生一学期的出勤率将作为评价的一部分,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作品,教师每学期采用等第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整体评价。同时,学生也能够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实现师生互评、不断完善创新课程。
Q:课程创新在学校有哪些阻力?
A:课程创新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引擎,是必须要坚持做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课程创新也是有难度的。这需要校长、学校课程管理小组、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课程创新的意识、提升课程开发的眼界、培养课程开发的能力。
另外,课程创新是有一段尝试期和磨合期的,但由于课时限制,怎样把握创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短期内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之间的平衡,是需要教师们不断思考,不断修炼的过程。
相关链接:
新思录|育建未来,新声绽放
专访清澜山校长辛颖:课程创新是教师成长的根本路径|新思录
解码脑科学 实现“主动学习”的剑桥路径 | 新思录
以色列教育创新:打破壁垒、支持与合作
陶西平:固本与创新是一所优秀学校生命力的源泉